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致辭
10月16日,“第五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CBIS2020)暨首屆中國新能源新材料(寧德)峰會”在福建寧德召開。本屆峰會由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福建省寧德市人民政府、電池中國網,以及寧德時代、電化學儲能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21C創新實驗室聯合主辦。在“先進材料及新技術應用”主題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分析表示,燃油車的動力來源是石油,大家也都知道,石油成就了“中東”,未來隨著電動汽車的崛起,那么誰對全球鋰資源擁有主導權,誰就擁有下一個“中東”,中國應提前布局動力電池上游相關資源,以保障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的長遠發展。
鄭綿平表示,鋰資源是業界公認的一個戰略礦產,是市場發展最快的“21世紀能源金屬”,汽車、電池市場需求非常龐大,估計到2030年需求量將達到157萬噸。“燃油車的動力來源是石油,大家也都知道,石油成就了‘中東’,未來隨著電動汽車的崛起,那么誰對全球鋰資源擁有主導權,誰就擁有下一個‘中東’,”鄭綿平補充道。
“全球陸地鈷資源儲量是無法滿足全球電動汽車產業發展需求的,且儲量主要分布在剛果和澳大利亞,”鄭綿平在談到三元電池三種金屬資源儲量時表示,中國鈷資源儲量非常稀少,而海底鈷資源開發屬于遠景考慮,中國企業在發展動力電池技術的時候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從技術和資源布局上,提前解決鈷、鎳資源缺口較大及供應的問題。
在鄭綿平看來,盡管全球鋰資源儲量豐富,但鋰同樣是“關鍵礦產”,而目前包括鋰、鎳、鈷等動力電池上游礦產領域,都存在著若干突出問題需要引起產業界、政府和社會的重視:
第一個,中國鋰資源雖然豐富,但利用率相對較低;而鈷、鎳資源匱乏,對外依存度較高。從長期來看,存在著資源安全的風險。
第二個,動力電池市場供應緊張和產能過剩并存現象開始出現,造成了關鍵資源的浪費和不合理利用。
第三個,鋰動力電池來自不同的廠家,制造規格、型號、原料的性能都不統一,包括原材料、接口、容量等等,互相不兼容,不但影響換電行駛等現實問題,而且也影響著電池下一層級如梯次、循環利用,行業亟待制定統一、共用、規范的標準。
第四個,電池回收的技術和體系建設還不到位。目前,電池的回收利用技術還不成熟,收購網絡仍不完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尚待探索。
“新冠疫情爆發以后,美國利用中國境外鋰電資源供應的脆弱性,用貿易戰大棒和其他手段,有可能會沖擊我國鋰電產業鏈的發展。業界同仁應及早做好準備,”鄭綿平強調。
鄭綿平表示,發展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我們應該在相關領域掌握主動權,占據主導地位,為此,我們要力爭在鋰電科學技術方面走在國際前沿,做大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基于此,鄭綿平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第一、加強國內外鋰、鎳、鈷資源的勘探投入,摸清國內外資源家底和潛力,立足國內外“兩種資源,兩種市場”,使我國優勢鋰電資源具有世界話語權,鎳、鈷資源“有保障”和反制能力。
第二、鋰電技術方面要加強基礎和關鍵技術創新研究,以推進電池核心技術的進步,開發高能量、高安全的電池,以及適用多種場景的不同電池技術路線,減少對單一資源的依賴。
第三、要盡快制定鋰電池制造、回收等產業鏈統一、規范標準,構建一個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的良性生態體系,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和環境保護標準。
第四、要擴大不同類型鋰資源的開發研究,擴大鋰資源遠景儲量,科學合理高質量利用鋰資源,建設綠色礦山,深加工研發高端產品。
第五、加強政產學研的協同創新,首先是政府重視,從戰略、產業、企業等協同推進。
第六、要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鋰資源領域的知識產權和專利的構建和保護,積極應對全球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和鋰資源領域知識產權。
第七、探討建立不同層次的鋰電創新基金,目前大多數企業缺乏資金、政策支持,生存壓力較大,同時因為缺乏資金,很多長遠的事情不愿投入。
最后,鄭綿平強調,國內產業界要從根本上,從科學技術和原理上,加強技術投入、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突破產業鏈的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保障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健康、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