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探索更高能量密度的化學體系,從而降低單位瓦時成本,是未來大圓柱長遠的發展方向,也是大圓柱電芯的優勢所在。”
廣州凌頂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梅驁博士,在“Li+學社技術大講堂(第20期)”上作主題為《大圓柱電芯的發展機會與挑戰》的報告時如是說。
2月23日,由電池中國網主辦的“Li+學社技術大講堂(第20期)”在上海舉辦。此次活動的主題為“關注大圓柱——大圓柱電池的潛在優勢與挑戰”,主辦方邀請了相關院校專家和新能源整車企業、系統集成企業、動力電池制造及設備、材料企業技術帶頭人,著重探討大圓柱電池在開發設計、性能等方面的優勢及所面臨的挑戰。
梅驁從行業發展周期、市場應用需求、市場競爭力的角度分析指出,低成本是對動力電池的終極需求。未來動力電池技術路線的選擇與競爭,都將圍繞著哪條技術路線更有成本競爭力來開展。而依賴技術降低成本,一直是動力電池行業前進的本源驅動力和發展出路。
為此,梅驁就大圓柱未來的發展作出研判,并提出建議:
1. 大圓柱必須堅持高能量密度的路線,才能滿足應用要求。
梅驁認為,“在純電動乘用車市場,相比方形電池,大圓柱電池需要在化學體系上升級,來彌補其成組的空間損失,因此,高能量密度化學體系是大圓柱電芯的必選項。”
2. 長期來看,要持續探索更高能量密度的材料化學體系在大圓柱電芯上的應用。
梅驁分析指出,“一是,大圓柱電芯因為使用了高能量密度的材料化學體系,如高鎳三元正極、含硅負極等,短期的材料成本很難低于使用中鎳三元正極、磷酸鐵鋰正極、石墨負極的大容量方形電芯;二是,持續探索更高能量密度的化學體系材料,從而降低單位瓦時成本,將是未來大圓柱長遠的發展方向,也是大圓柱電芯的優勢所在。”
3. 生產制造成本是大圓柱電芯參與競爭的核心關鍵點。
梅驁指出,電芯生產制造成本占動力電池總成本接近20%,并強調,“大圓柱電芯在其中需要重點關注‘生產設備單位成本’和‘生產良率’。”
4. 簡化電芯結構和提高工藝可制造性,是未來大圓柱技術與工程方面的攻關方向。
目前,“生產制造效率上,大圓柱電芯與方形電芯僅僅能夠‘打平手’。”梅驁表示,“但從當前的大圓柱結構和工藝來看,46系大圓柱電芯生產制造速度達到300ppm已經接近極限。”
梅驁的判斷是,簡化電芯結構、縮短制造工藝步驟、提升大圓柱電芯的可制造性,是大圓柱電芯路線未來生產提速的重要方向。
5. 短期,通過提升生產制造良率,大圓柱成本競爭優勢將顯現。
生產良率是影響成本最核心的一項。不僅如此,梅驁認為,“短期看,提高生產良率也是大圓柱電芯實現成本競爭力反轉的關鍵和唯一制勝點。而且大圓柱電芯具有先天優勢和機會,可以在生產制造良率上取得領先,以此彌補材料成本(短期難以降下來)的不足,從而實現整體電芯成本競爭力的領先。”